ID: 7128801

北师大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 第六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共18张PPT)

日期:2025-04-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5685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北师大,结构,PPT,18张,变动,中国经济
  • cover
(课件网)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历程 整体把握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工业 客观上传播先进思想 生产方式 农业文明 VS 工业文明 经济结构变动 中国步入近代化 战争-条约-特权 中国逐渐沦为半半社会 民族工业产生、曲折发展 示例 问题: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手工业、商业处于从属地位。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变动。 三大问题: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为什么会解体?(或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为什么会变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影响?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主题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人民版插图) 十九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岳麓版)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纺织(应为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1843年到1855年茶的出口由1300多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000多包增加到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表现? (4)材料六中提出的“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指的是什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碰撞 农耕 文明 工业 文明 近代工业产生与发展 1.外国资本主义工业; 2.民族工业: ?洋务军事与民用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框架构建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农副土特产品商品化;国内市场扩大;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列强入侵 商品 原料资本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平远号铁甲舰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主题二:洋务运动与…… 唐胥铁路 洋务运动知识一览表 概 况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内 容 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代表企业) 近代民用工业:“求富” (代表企业) 海防成就 近代教育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 内忧外患 奕? 曾国藩 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