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39977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物理二轮专题 图像问题学案(模型拆解﹢真题精析﹢真题演练﹢学习心得)(学生版﹢教师版)

日期:2024-05-0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9次 大小:16145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真题,人教,模型,学生,心得,学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5.图像问题 【模型拆解】 图像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每年必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破解该问题。 1.图像问题的类型: (1)读图类:强调“三看” 一看坐标轴———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以及单位,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制约关系,是运动图像(v-t、x-t、a-t)还是动力学图像(F-a、F-t、F-x);二看图形———是线性还是非线性,识别两个相关量的变化趋势,;三看“点”、“线”、“面”———即明确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截距)、图线的交点、拐点对应的物理意义,倾斜直线或曲线的切线斜率对应的物理意义,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2)作图类:高考对于作图类问题考查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选择题中将图做好,在其中选择正确项;另一种是在计算题中根据题意分析画出相应图像。第一种情况在高考中更多见,第二种情况则对考生要求更高。 (3)用图类:这是要求相对比较高的一种类型,即快速利用图像法解题。因为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鲜明地表示物理量间关系,利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可使分析过程更巧妙、更灵活、更简捷,特别是分析选择题时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分析图像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1)公式与图像的转化(数形结合) 要作出一个确定的物理图像,需要得到相关的函数关系式。在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转化为图像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公式中的哪个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常量,关系式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图像与物理情境的转化(注意图线与运动轨迹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物理图像解题,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物理图像与物理情境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线,想象出图像所呈现的物理现象、状态、过程和物理变化的具体情境,因为这些情境中隐含着许多解题条件,这些过程体现了物理量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些状态反映了理论结果是否与现实相吻合,这些正是“审题”、“分析”、“审视答案”等解题环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分析图像问题时常见的误区 (1)没有看清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比如横轴为时间t轴,单位为(×10-2s),实际解题时往往直接按s处理; (2)不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3)不清楚图像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4)忽视结合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真题精析】 1.(2019全国3卷)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s时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c)所示。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由题给数据可以得出( ) A. 木板的质量为1kg B. 2s~4s内,力F的大小为0.4N C. 0~2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 D. 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2.(2019全国2卷)如图(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表示他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其v-t图像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道上的时刻。则 A. 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 B. 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 C. 第一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的大 D. 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为v1时,第二次滑翔在竖直方向上所受阻力比第一次的大 3.(2018全国1卷)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