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42893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4张幻灯片)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55795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4张,幻灯片
  • cover
课件34张PPT。 同学们,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 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中没有一项是咱中国人的? 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有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可直到现在, 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仍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华裔美国籍,1936年出生 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实验物理学 家。1960年、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 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zhàoxīzhìnuòrúxiùliánɡmòcuòpánɡ huánɡliàomiǎn◆生难字【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词语解释【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什么叫“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精神”是什么精神?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二部分(2~12)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朗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 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阅读6-12自然段,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