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 教材分析及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电》单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电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整理已有的有关电的知识,并引发关于电的各种问题。而《点亮小灯泡》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电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物品进行简单的电的实验,对小灯泡进行有目的的、细致认真的观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并能对电的流动路线进行大胆的想象与推测,从而建立电路、电流路径的概念。为学生学习《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等课做了知识储备与实验操作能力的铺垫。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学习科学到现在,学生对于科学书本上电的知识的学习还是为零的状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虽然家长在家时常对孩子说我们不能乱碰电器或插座,但孩子真正对于为什么不能碰这一概念还是了解地比较少。从知识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小灯泡和电池以及导线都不熟悉,对于小灯泡的各部分的结构更是迷糊,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灯泡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比较单一,只知道能够使小灯泡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 从年龄的特点看,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这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本课设计思路:尝试电路小灯泡→了解小灯泡构造→解释电路形成条件→运用这个条件尝试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巩固对条件的认识(通过判断书第6页四副电路图认识断路和短路)→迁移应用:安全用电知识。 亮点 微主题调控课堂 让抽象的电流可视化(用动画演示) 板书:可重复利用的自制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大部分学生认识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大部分学生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 大部分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大部分学生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接简单电路。 完成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新课标P30) 教学重点 知道简单电路的构成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尝试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组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放在实验框中,课件、实验记录单、卡纸制作灯泡、电池平面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2分钟) 播放城市夜景,提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城市夜晚这么美丽?引出灯泡。 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 小组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4分钟) 从实验框中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尝试点亮小灯泡。 实验要求: ①组长指挥安静的小组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 ②动作轻,避免打碎小灯泡。 观察要求: ①观察灯泡哪部分在亮? 小组合作尝试点亮小灯泡 观察灯泡哪部分在发亮。 尝试连接简单电路。 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 认识小灯泡的构造以及简单电路的组成(5分钟) 在黑板上贴出灯泡和电池的模型,根据刚才的实验,请点亮灯泡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导线。 认识用电器:小灯泡的构造 ①认识灯丝:灯泡哪里在亮?请同学用教鞭从黑板上的模型中指出。猜想灯丝为什么会亮? ②认识玻璃泡:灯丝外面有一个什么结构? ③认识连接点和金属架:要点亮小灯泡,必须正确连接小灯泡,刚才实验,我们连接了小灯泡的什么地方? 因为小灯泡的金属螺纹是导电的,所以整个金属螺纹都叫上连接点。 (板书连接点的位置及两个连接点的名称)。 电源:电池 提问:小灯泡亮了,谁给它提供了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