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4-18世纪中期的世界: ①14-17世纪,意大利首先开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发展。 ②15-17世纪西、葡率先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③1517年德意志开始宗教改革,挑战教皇权威。 ④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⑤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从以上历史大事可看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 明朝疆域 清朝疆域 明朝(1368-1644) 清朝前期(1636-1840)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丞相制度发展历程 秦朝建立丞相制度(百官之首) 汉武帝时设置内朝(中朝)削弱丞相权力 隋唐三省制三分相权(完整相权被分割) 宋朝设“两府三司”进一步分割丞相权力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的长官为丞相)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材料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2:(丞相设立使)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由于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 ———《明太祖实录》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材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材料2:“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最终变成独裁的权力。有好处也有很大的问题,好处是防止权臣专政,巩固了统治;问题是君主专制独裁,加大了社会的风险性。” ———《政治文明历程》 结合材料,从丞相的职能和作用角度评价明太祖的废相举动? ◆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废行省,设“三司” 集地方权力于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 集中央权力于皇帝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六部等机构)。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告知)。 ———《明史》 时 期 名 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明宣宗以后 (二)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设立 内阁 内阁大学士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 本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 ,非‘大臣’ 。”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内阁首辅==宰相 ?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其本质是皇权专制的工具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小试牛刀 县—府—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受到限制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到达顶峰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过程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 a.最初名称 设置时间、地点 人选 c.特点:简、速、密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b.职能 阅读教材P18上面材料回答: “皇帝能以个人之力独揽国家一切繁剧军政事务。达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