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的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动物的卵》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的第六课:主要通过对各种动物卵的观察,特别是对鸡和青蛙的卵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观察活动,了解到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就会发育、成长为一个新的动物。由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较多,所以本课题设计为两课时,也针对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第一课时主要设计为探究鸡蛋的结构及其在孵化成小鸡中各部分的作用进行推测验证,从旧识到新知,使学生亲身经历合作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了解鸡蛋的结构,认识鸡蛋孵化成小鸡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鸡蛋的结构及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动力,培养其乐于探究生命、体验科技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鸡蛋的结构及作用。 教学难点:鸡蛋的内部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 2.实验器材: 两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小烧杯、培养皿、放大镜、镊子、纸巾若干、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源动力、加以有效引导,期望动态生成的方法;学法上,采取了“回顾旧识—探索未知—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获取新知”的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师生亲历探究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堂导入: 以常见的动物的卵—鸡蛋入手引入课题,以轻松的谈话导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回顾旧知,画出印象中的鸡蛋结构图示: 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希望通过实验观察进行验证的心理,进而引出新的知识。 (三)学生提出更多希望研究的问题: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实验前进行有效的指导: 1.观察方法的指导; 2.演示敲开鸡蛋的操作; 3.边实验边交流边记录的指导; 4.实验温馨提示。 目的在于:通过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学生实验: 充分体现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要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交流的科学精神,也能充分展示科学课程的特点。 (六)汇报交流: 1.交流原有的结构及其作用; 2.交流更多的结构和发现(类似鸡蛋的薄壳结构在悉尼歌剧院的应用等); 3.孵出小鸡最关键的部位:胚的引出。 (七)小结、拓展作业: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升华课题主旨;课外进一步查找关于小鸡孵化的条件和动物的卵相关知识,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尤其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才能真正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师生共同营造一个灵动的课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七、教学详案: 《动物的卵》(第一课时) (展示课件图片1:动物的卵) 一、课题导入: 师:(出示一个鸡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鸡蛋。 师:恩,这是一个鸡蛋。(板书:鸡蛋) 鸡蛋怎么解释的? 生:就是鸡生的蛋。 师(追问):公鸡能生蛋吗? 生(笑)不能,母鸡才能。 师:是啊,老师百度了一下“鸡蛋”的词条,解释为“母鸡产的卵” (板书:母鸡产的卵)。卵,可以特指动物生的蛋,母鸡才能产卵,这是动物的繁殖方式。这一课题,我们主要来研究动物的卵与它们发育的有关知识(板书:动物的卵);这节课,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鸡蛋,开始我们的研究吧,今天是第一课时(板书:一)。 二、观察鸡蛋、探究生命: 1.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经验,画出印象中的鸡蛋结构图示。 师:大家应该对鸡蛋不会陌生,鸡蛋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