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辛亥革命 人教版必修一 历史 狭义: 广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学习要求: 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割髯改装 瑞澂逃上兵轮 武昌首义 武昌民军攻毁督署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 的进程 为什么辛亥革命从1911年的武汉发起倏而使整个清王朝土崩瓦解? 问题一 背景一 民族积弱之殇 1883 中法战争 1885 签订《越南条款》 1894 中日战争爆发 1895 1900 八国联军侵华,再次占领北京 1901 1905 日俄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主旋律:救亡图存 签订《马关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今日无数的外族,都要灭我们这一族,我们四万万人就合做一个,尚恐怕敌不住他,怎么一起是一起的,全不相关?等到各起都灭完了,难道你这一起保得住吗?依了鄙人的愚见,不如大家合做一个大党。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背景二 革命风起云涌之势 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名称: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纲领: 机关刊物:《民报》 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⑴民族革命的目的什么? ⑵政治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⑶社会革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null 背景二 革命风起云涌之势 2.反清武装起义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1.维新与变革———清末“新政”(1901—1911) 湖北新军中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摇摆不定。 凡五年间(1903年—1908年)报部注册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资本总额138336760元,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也。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它的灭亡。”———陈旭麓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2.民主与专制———预备立宪(1906—1911) 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唯一之原则。 ———立宪派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族)、 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皇族);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皇族) “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绝望,并转向革命阵营 背景三 清政府自救之策 3.国有与卖国———铁路国有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武汉 导火线: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把持朝政的满人亲贵,不仅拒绝分权,反而大肆收权,推行铁路国有(收回资源),收回君权,搞皇族内阁(收回并集中行政权),因而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代表士绅和绅商的立宪派,也开罪了地方实力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