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166476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探中华源头 寻文明曙光 课件(20张PPT)

日期:2025-01-24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86500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华,文明,第三,探源,源头,曙光
  • cover
(课件网) 探中华源头 寻文明曙光 2018年5月28日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成果,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央视网、光明日报 初观中华文明“满天星斗” 思考: 1.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2.除了长江和黄河流域,还分布在什么地区? 3.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文明起源标志: 阶级的分化 文字的发明 城市(国家)的出现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方法指导:史论结合 不同类型的资料 文献资料:人们利用文字和书籍将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 实物资料:主要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 口述资料: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记录等。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石耜 半坡遗址出土粟粒 1.根据这些遗存,反映出当时两地怎样的生产情况? 2.结合自然条件分析,为什么两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差异? 河姆渡出土稻谷 出现早期农业 粟,俗称小米,原产于北方黄河流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黄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粟(粟作农业区) 水稻(稻作农业区)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我们组挖掘到( )【可选择书中文物遗迹1-3件】,研究出( )的文明起源现象,理由是( )【可从文物的外观、用途、造型、质地、工艺、图案等方面考虑分析】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考古小分队 例:我们组挖掘到(稻谷、粟、石耜),研究出(当时出现早期农业,形成北方粟作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的现象,理由是(谷物和生产工具的遗迹说明出现了早期农业,而由于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干燥,河流较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导致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 要求:形成小组,选定代表,时间5分钟。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千余座墓葬,按墓地的大小,随葬品的有无、多寡,以及品类优劣等,可明显地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别。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墓葬规制上的不同,反映了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差异……尤其是大幕中的随葬品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真玉精制的玉器,如玉钺、玉琮、玉璧都不是一般部落成员可佩带或占有。玉钺是王权、军权的象征,玉琮、玉璧作为一种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 ———《大学中国史》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阶级分化可以从哪些史实看出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 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 公有制解体 私有制出现 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文字萌芽 陶质排水管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平粮台古城遗址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示意图 早期城市 排水管道 余杭反山出土玉琮王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 坐标:杭州某大楼 外观形似一件玉琮 坐标:浙江省孤山馆区大门 坐标:京杭大运河杭州武林码头停靠的游船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