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杠杆 课文 名称 杠杆 课时 1 使用意见 教学 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2.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3.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种点难点 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难点: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寻找省力与费力的理论根据。 教学 准备 杠杆尺、木块、木条、测力计、 一幅“跷跷板”图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杠杆。请看第一幅图,一个小朋和他的爸爸玩跷跷板,当你们看到这副场景,对这个游戏有什么想法,哪些同学能提出一些问题,看谁提的多,提的好,提的与今天的课题有直接的联系。 (学生提出问题)1.这个小孩为什么能把这个大人压起来呢?(为什么孩子比大人重量大)2.如果这个大人坐在椅子上能够出现什么样的情况。3.怎样做能使两个人都平衡(即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4.怎样坐大人能把孩子压起来?怎样做孩子能把大人压起来? 二、学生开始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反复做92页下面的图的实验。看谁能发现问题。(反复做并且研究3—5分钟) 同学们先不汇报刚才的感受,我们先看93页上面的图。教师讲解杠杆的概念:一根棍子,当像下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杠杆上有三个点就是书上的杠杆三个红点,即重点、支点和力点。被撬的重物叫重点,支撑杠杆的点叫支点。用力的点叫力点。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试验就是杠杆原理。 (学生做第二个实验)当你们把第一个实验的发现写出来后,就继续做第二个实验,就是93页和94页的两个图,这个也是杠杆原理,请同学们不断改变重点与支点的距离,力点与支点的距离,看能发现什么?把实验的记录写书上,特别是测量的数据。 三、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的发现,就是杠省力。当力点与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与支点的距离时,省力。当力点与支点距离小于重点与支点的距离时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第二个实验的规律带上数据,更加有说服力。 四、填写我们的发现:刚才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就是我们的发现,请把它填到书上。 五、激发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同学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你们能用杠杆的原理做出点什么贡献呢? 六、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的原理,判断95页的工具哪些省力,哪些费力。(关键是找出支点、重点和力点) 课后 反思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几点做法。1.科学探究,兴趣必先行。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充满好奇、充满疑问,总想弄个究竟。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特征恰恰是我们最宝贵的教学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情境,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这节课,选择班内力量悬殊的两位学生来完成这项比赛,令人大跌眼镜的比赛结果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科学探究,方法需指导。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小学科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所进行的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观念,学习、应用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的各种活动。学生正是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了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但由于年龄阶段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