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176111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共38张PPT)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8962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PPT,38张,竹记,谷偃,筼筜
  • cover
课件38张PPT。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苏轼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 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知识相关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 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 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题目解说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 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 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 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 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 何曾赦箨(tuó)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 亩在胸中。”偃竹,倾斜的竹子。“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 究文采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 实感,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 的艺术感染力。字词辨音 1、畴昔( ) 7、缣素( ) 2、笔砚( ) 8、飞鹘( ) 3、以书遗余( ) 9、蹑足( ) 4、喷饭( ) 10、轮扁( ) 5、寒梢( ) 11、斫轮( ) 6、筼筜( ) 12、箨龙( ) chóuyànpēnhúpiānzhuó shāojiānYúndāng wèiniètuò朗读全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 介绍文与可画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追忆二人交往中的三件趣事。 第三段 交代写作缘由。 再现深厚情谊, 怀念痛悼亡友。学习文本 竹之①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③,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④纵则逝矣。 1.主谓之间,取独2.名作状3.状语后置,画竹必先得于胸中成竹4.通假字,通“稍”译文大意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