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212685

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31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视频 查看:32次 大小:830185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下,教学设计,PPT+,31张,课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和情韵。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欣赏的能力。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人格,净化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因为苏东坡的诗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苏东坡因为被贬黄州后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鉴他的《定风波》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开创了湖州画派 。 苏轼堪称“旷世奇才”。 2、写作背景 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历尽风雨,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普通的几个地名,却极尽了苏轼屡遭贬谪的辛酸。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xíng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视频朗读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读出情感: 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5、抽生朗读 6、全班齐读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1、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品读,感悟词蕴美 1、这首词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词中记叙的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上阕———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雨过天晴后的感悟 2、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词语。 明确: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莫听、何妨、谁怕。 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中“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