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动物 学 科 美术 年 级 教学内容 《行走的动物》 课 型 设计·应用 课 时 1课时 教 材 分 析 制作会行走的动物,可谓历史久远,如三国时,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当代已经有人成功仿效;木偶剧中,艺人操作的木制动物形象;皮影戏中能动的皮影动物形象;现代儿童玩具如用手拍、口吹等“驱动”的折纸“小青蛙”;利用“发条”机械动力或电机驱动的各种玩具动物等,这些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丰富着孩子们的生活。 学 生 分 析 通过教学拓展(如何动起来)的学习,意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为了表演、展示、评比、动脑筋,找资料,想办法让“动物”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表演展示,给学生以发表创作意图的空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制作活动,掌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立体创造的思维方法、造型方法和驱动行走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形成程序严谨的操作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关注“动物美”、关注“废物美”、追求“艺术美”的审美意识。 课前 准备 搜集相关知识和图片。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课前搜集各种废旧物品,准备相应的工具(双面胶、剪刀、彩笔、硬纸版、细铁丝等)。教学伊始,发布比赛或表演的信息,创设情境→赏析图片,介绍相关知识→通过观察动物图片和废旧材料图片,进行组合联想,引导创作思维,集体探究讨论→学习立体造型方法(组合方法,行走的方法)→辅导学生制作(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谈制作体会或意图,谈下节课的制作设想。 第二课时 课前探索各种动力驱动行走的方法、搜集相关资料作参赛准备。 小组集体合作,各有分工→制作→表演、比赛、展示→谈创作意图、作品优势→各组打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1、“动”的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提供的方法,还可以进行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探讨各种方法,例如:把动物的“脚”固定在食指和中指背面第一或第三个关节上,通过双指贴桌面进行交叉向前运动,带动“动物”行走,由于骨节的运动,手指上下起伏,使“动物”的行走姿态更生动,也可以借鉴木偶戏和皮影戏的运动方法及现代机械动力和电力运动方式。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之前,鼓励和帮助学生根据组内人员的特长和优势,合理分工,争取使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3、学生作业完成后,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办法展开评价。重点应该从作品的新颖性、实用性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精致地制作台历。 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质感、色彩、形态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可进行双向思维引导:把握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联想、构思、寻找适合制作动物的废旧材料,进行造型创作体验。或反向思维,从自己能搜集到的废旧材料的特征出发,进行构思联想,看一看,适合做什么动物的哪些部位。这样以便学生能根据搜集材料的具体形态、色彩、肌理等可能性,进行有效的创造。 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所分工、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照顾每个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课 后 反 思 教材以制作“行走的动物”为主题,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材质、形态、肌理、颜色的废旧物品及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在此之间搭起联想桥梁,并进行造型创作体验活动。课本中的图片“驼鸟”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通过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联想美”的思维、“创造美”的动手能力。 其二,是进行“科学”层面上的教学拓展,把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动物形象和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