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244433

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31692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必修,故都的秋,课件,4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春花(秋月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家简介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作品: 风格: 《沉沦》《茫茫夜》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他与鲁迅是好友,与徐志摩是同学,曾留学日本,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把笔当成匕首,抨击时政,但受到恐怖威胁,被日军抓去做翻译,在这期间暗中保护营救中国人,曾被人误认为是汉奸,因此他沉郁,压抑,冷落,孤独,悲凉。被日军杀害后,被追为烈士。作为一个浙江人,他共去过两次当时的首都北平,这是第二次到北平写的文章。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听读课文 思考下面问题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秋””,为什么? 2.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答:不可以改。“故都”意指以前的首都、点明描写的地点,“故”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而“北京”则失去这种意味。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秋””,为什么? 文 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2.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故都的秋色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慢、 润、 淡。 江南的秋和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向往。 4.除了第二段写到南国的秋,还有哪一个段落写南国之秋?此段的南国秋有什么特点?为何这样写? 答:倒数第二段。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目的:为了和北国的秋形成对比,抒发对北国秋的情感。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味) 骆驼 南北特点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白干 馍馍 大蟹 润 烈 浅 深 淡 浓 短 久 5.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的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文章结构 课文的1、2段: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课文11、12段:用对比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赴秋 品秋 赞秋 向往 热爱 眷念 课文思路: 1~2 3~10 11~12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再读3-11段,品一品每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