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245260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5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02224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部,北方,PPT,25张,交融,民族
  • cover
(课件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淝水 之战 苻坚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 语或典故: 结果: 合作探究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指挥者苻坚骄傲自满,指挥不当;战术不当,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不得民心。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战斗力强,士气高昂;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孝文帝改革 新课探究 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因内迁较晚,保持鲜卑习俗,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第6个皇帝拓拔宏,是怎么做的 ? 材料二: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合作探究:为何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 提示:从地理位置、政治、文化角度分析 改革第一步:迁都洛阳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平城之弊 VS 洛阳之利 迁都洛阳原因 4、感情因素:自文明太后去世三年来,母权阴魂未散,文明太后的势力尚能制约政局。孝文帝正是为了尽快摆脱这种旧的氛围,才迫不及待地作出迁都的决断。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说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汉化改革 穿汉服 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联汉姻 汉化政策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讲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作用: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腔家国情怀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生活习俗交融 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 胡人牛耕 汉人骑马 汉代讲经图 胡床、椅子 杨机墓女乐俑 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北魏陶女乐俑 文化民族心理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魏碑》 思想 文化 北魏佛像 《北魏史》 合作探究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1.含义: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各民族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2.结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进步。 知识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北方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影响 表现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影响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 A. 羌族?? B. 匈奴 C. 氐族?? D. 羯族 课后检测 C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 ) A.东晋———前秦 B.西晋———东晋 C.前秦———西晋 D.前秦———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