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247689

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教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72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 cover
13.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鲜明的强烈感情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重点) 2.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在表达强烈感情中的作用,体会语言简短有力、尖锐泼辣、富有鼓动性的特色。(难点) 3.培养朗读与讲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不可遏而忿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而且‘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不以为污蔑,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卑(bēi)劣 诬蔑(wū miè) 捶(chuí)击 挑拨离间(jiàn) 赋(fù)予 蛮横(mán hèng)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卑劣:卑鄙恶劣。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二)知识积累 3.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4.背景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特务暗杀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七月十五日上午10时,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亲自主持“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怒对凶顽,作了这篇即席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当日傍晚,闻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的暗杀。所以这次讲演成为了作者生前“最后一次讲演”。 (三)整体感知 1.说说本文的体裁以及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罪恶行径,严责敌人造谣诬蔑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反动派的虚弱本质,阐述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发扬云南的光荣爱国传统,坚持正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