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二年级 历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王安石变法(二)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1021-1086) 一、如何勤苦尚凶饥———变法的社会背景 二、今人未可非商鞅———变法的内容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变法的作用 四、幻化空身即法身———变法的结果 五、自许高材老更刚———变法的政治思想 六、一去心知更不归———变法的得失 七、往事悠悠君莫问———变法的评价 五、自许高材老更刚———变法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画像 夏礼鄙野少文,殷礼重鬼,所以“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 。 ———《王荆公文集·进说》 “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之法,起于周之司市,汉之平准”;“青苗法,出于周官泉府” 。 ———《王荆公文集·上五事札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战国形势图》 丰年不饱食, 水旱尚何有? ———王安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亚圣孟子塑像 熙宁四年(1071)二月,《 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熙宁七年(1074),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像于朝廷。元丰六年(1083)十月,孟子受封邹国公。这是孟子第一次被正式赐爵。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今国家设科,《论》《孟》并列为经。” 王安石画像 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 故有斯人慰寂寥。 宋代《孟子》升经,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政治理念 义利观 性善论教育观 权变思想 责任担当 《王荆公(王安石)文集》 夫一人之情,千万人之情是也。 以义利天下之才,不可以不均。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政治理念 义利观 教育观 权变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嫂溺 ,援之以手者 ,权也。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夫一人之情 ,千万人之情是也。 以义利天下之才,不可以不均。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王安石 继承发展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宋神宗(1048年-1085年) 六、一去心知更不归———变法的得失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政府调控市场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 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改革领导机构)言,诸路常平广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