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2) 高二年级 地理 课程标准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 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实践的实例,了解国家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知道地理学科将空间划分为区域的区划方法,深化对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本节课学习目标 区域 地理空间 按一定标准 划分 表现 区域之间差异性 区域内部一致性 区域 地理空间 按一定标准 划分 基本属性: 位置、边界 范围、等级(尺度) 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可度量的实体 表现 区域之间差异性 区域内部一致性 区域 地理空间 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按一定标准 划分 基本属性: 位置、边界 范围、等级(尺度) 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可度量的实体 表现 目的 区域之间差异性 区域内部一致性 中国区域发展实践 问题1:在我国建国后及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促进国家发展,主要依据哪个要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 1958年,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1961年又调整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经济协作区 1958年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元) * 东北 373.2 华北 261.7 华东 195.6 西北 190.2 中南 152.2 西南 128.6 全国 194.3 注:暂不含港、澳、台数据。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较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1958年,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1961年又调整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六大经济协作区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跨区配置的需要。 198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七五”计划)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地带 省级行政区数量 面积占比 人口占比 (2013年) 东部 12 16% 45.0% 中部 9 27% 33.3% 西部 10 57% 21.7% 注:暂不含港、澳、台数据。 课本13页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 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极大推动区域梯度开发。但区域发展愈加不均衡,且区域内部差异巨大,很难做到按区施策、因地制宜。 198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七五”计划)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行了“四大板块”的划分法,并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四大板块 省级行政区数量 面积占比 GDP占比 (2018年) 东部 10 9.6% 51.9% 中部 6 10.7% 22.2% 西部 12 71.5% 20.8% 东北 3 8.2% 5.1% 注:暂不含港、澳、台数据。 西藏阿里地区的壮美景观与的水泥厂 被弃种撂荒的农田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9-12-02 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行了“四大板块”的划分法,并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但过分强调经济开发,且政策单元过大,容易忽略内部(地区、城乡)差异性。 注:暂不含港、澳、台数据。 六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 三大经济地带(1986年) 四大板块(2006年) 中国区域发展实践 中国区域发展实践 问题2:我国现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考虑因素来划分区域可能导致什么问题? 区划单元与尺度过大,政策“一刀切”,忽视区域内部差异; 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不利于保护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