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262564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2海陆变迁教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88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
  • cover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三章《海陆变迁》 二、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第三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4、通过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研,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5、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导入:我们地球表面有两种基本形态,即陆地与海洋,我最近看到两则有关陆地与海洋的资料,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看一下,有何感想。 一、沧海桑田 展示:1、澳门地图的一部分(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澳门一百年来面积不断扩大)。(用来说明海可变陆) 2、台湾海峡地图和资料:科学家在台湾海峡的底部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用来说明由陆可以变海) 提问: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审种由海到陆及由陆到海的巨大变迁。 (沧海桑田) 讨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同学把自己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发言。 过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呢? 活动:请看一下第33页海陆变化的实例,并解释一下原因。 1、思考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出呢? (以两本书相向运动作类比来解释地壳运动,并用一段录像(地理科学院研究员解释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那是什么原因呢?(用动画说明水平面的升降引起海陆的变迁) 3、荷兰的国土面积为什么会逐渐增加?(放一段荷兰围海造田的录像) 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并得出哪两个是主要原因。 过渡:既然海陆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会发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也就是说我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大陆漂移学说 说明:当时的两派观点。 展示:东西半球图,观察海陆轮廓,特别是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相互移动正好吻合的动画。 讨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猜想? 阅读:阅读材料的第一段回答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得到的猜想是什么? 提问: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魏格纳提出自己的观点,别的科学家会有什么反映?那魏格纳应从哪些方面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那种偶然性给排除呢? 展示:两张撕开的纸片。 提问:这两张纸片是不是同一张纸。如果是,为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主要从上面的图片和文字行列是连贯的来思考) 提示:撕开的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