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商人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重农抑商政策,唐宋时代城市商业活动,晋商和徽商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西汉政治家贾宜的主张和晋商和徽商在经商方面的主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的商人虽然经济上比较富有,但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2) 通过唐宋时期城市市坊制度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古代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是逐渐放宽的。 (3) 通过介绍晋商和徽商两大商人集团的个案,使学生了解古代商人经商成功的原因。 (4)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重农轻商思想进行反思。结合古代商人经商成功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城信教育。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唐宋时代城市坊市制度的变化、晋商与徽商经商的特点、商人集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 2、谈古论今,突出历史教学的借鉴作用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学会利用地图和资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1 被抑制的“末业” 一、商业活动 1、“商人”的由来:商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出现是在———商朝。 背景资料:商建立后,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人们除了饲养家禽、家畜、种植谷物之外,还从事酿酒、织布、盖房、造车、造船、制铜器等手工业。 公元前1066年,周王朝代替了商朝奴隶主政权,按照战胜者必须保存战败者祭祀的惯例,周武王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为原来商地的诸侯,但武庚不久便率领商朝遗民兴兵作乱,被周公平定。周公为了避免这些商朝遗民再起来造反,使强迫他们从原来的殷都朝歌迁居到距周都较近的洛阳东郊一带,派出重兵严密监视。 由于商朝遗民一向脱离生产,身无一技之长,生活境况远不如前。幸好商朝族人自夏代以来就有外出以物易物、进行交换的历史传统,在商王朝统治时期,又受了仔商人重价"的社会风气熏染,不少人行旅贸易于四方,富有做买卖的经验。而周王朝的贵族们又需要各地物产以满足其生活享受,于是周公就告诫商朝遗民牵牛驾车到外地去贩运物产。 〖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商朝遗民做买卖的越来越多。 人们就通称做买卖的人为"商人", 称贩卖的物品为"商品", 称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 2、春秋战国时期: 〖小故事〗 商人弦高、吕不韦 (1)经营民生之鼻祖———白圭———经营民生之鼻祖 “白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李立新认为,白圭很善于分析客观环境,曾经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范蠡也曾提出类似的理论)。所谓农业经济循环说,即认为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白圭提出,农业收成的丰歉大致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是衰退期,第四年干旱,再两年是小丰收,到第七年又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又衰退,到第十年则又干旱,随之又是两年的小丰收,到下一年又重新开始一个周期。基于这种思想,白圭进一步提出应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周期变化,准确地预测市场的需求状况,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经营。 (2)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当郑国君主要奖赏弦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 〖学生活动〗 比较王亥和白圭的不同经商之道。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