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322530

湘美版四年级书法下册《第14课 边学边用》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5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777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美版,四年级,书法,下册,第14课 边学边用,教学设计
  • cover
14课 边学边用 隶书横画起笔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隶书长横的起笔写法特征; 2.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熟悉“三”“王”字的结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起笔有方、有圆; 2.练习字“王”的结构。 三、教学过程: 1. 探索发现阶段 隶书的产生、发展,跨越了秦代到了汉朝,书体产生了“叛逆”,也可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创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的名碑不计其数,隶书也到了尽善尽美。隶书的最大创新,个性化的笔画则是“蚕头雁尾”,就是“波画”,这种笔画在秦代的隶书中是没有的。波画下行加上顿笔则演变成了捺画,再斜直下行,将波画进一步变形则成了戈钩。 背抛钩的写法。如“风”字右侧的背抛钩,是戈钩中的一种。收笔处不是向上翘起的,还有浮鹅钩,如“也”字。 戈钩、背抛钩以及浮鹅钩都是波画派生出来的,只是根据字形特征变化了行笔的角度而已。 竖画要短,仅此而已。在一般的单字中,如“十”字,竖画的长度仅仅是长横的三分之一。 ① 复习旧知“三”,导入新课; ② 用比喻讲述起笔的重要性; ③ 多媒体展示三种不同的“王”字,让学生找出相同处和不同处; ④ 以问答引出书法史相关小知识,开拓学生眼界,增加课程趣味点。师:隶书起笔还有没有其他造型?尖起笔可以吗?为什么? 展示图片:汉简。 2.互动实践与演绎阶段 ① 用多媒体展示台示范与讲解圆笔和方笔的具体写法。 圆:藏锋逆入、稍提圆转 方:藏锋顿笔,注意方向 ② 播放书写视频,学生练习圆笔和方笔各4遍,请学员上台书写。 ③ 观察范字“王”,找出投影图片展示的错误,并请学员上台拼字。 不对称关系:竖位置不居中、横空白不一样。 ④ 播放老师示范书写视频。 ⑤ 用今天所学的方圆起笔和不对称关系来尝试组织新字:平38、正。 3.深入书写与讨论评价阶段 ①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② 展示并评价,再次练习。 4.总结阶段 ① 课堂作业检查。 ② 教学小结。 ③ 布置作业。 本次讲课,开始讲撇画、左钩以及其它。 1、关于隶书的“撇画”。如“方”字。隶书撇画与楷书明显不同。楷书之撇由粗及细,撇端出锋处大致是尖的。而隶书则是相反:由细而粗,撇端是圆的。具体写法是:逆锋起笔后,由轻而重带弧势向左下方行笔,最后回锋向上方环转收笔。意思是收笔处笔锋向上转180度小弯,而有的教科书则有另一种陈述,此略。 2、关于左向钩。如“子”字的下笔,逆锋起笔,顺势向下环弧行笔,由轻而重,钩呈平展暗顿,然后出锋收笔。奇怪的是,隶书左钩与撇画可通用,书家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如上“子”字,既可平展出锋,亦可在收笔处来个180度大回环。但此类字中,用出锋收笔似乎更为舒展。 3、竖点。如“之”字上的两点。写法:逆锋起笔、环转顿笔、用力向下或向左出锋。注意:一个字中出现两个竖点,则应变化角度。除前述“之”字外,还有“心”字也是如此。 4、挑点,如“心”字左点。逆锋环转,由下而上,迅速挑出。 5、撇点,如“寅”字左下侧点。逆锋起笔,环转以后向左下侧用力撇出。 6、捺点,如“光”字以及“平”字的腰点,逆锋起笔,顿笔调锋,然后依靠腕力向右出锋。 7、圆折,如“且”字的右侧肩部。写法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折时提笔回锋,然后中锋直下。取势外包,线条呈圆浑之感。 8、弧折,如“女”字的左下行画。线条呈环弧状,略同圆折,但折笔之时提笔暗转,然后由轻及重向左下环弧回锋收笔,要求一气呵成。 9、方折,如“同”字。横竖相连,到折处,顺势连笔(笔不离纸)逆锋向上,然后中锋下行。如“同”字等。方折下行之竖往往呈“内擫“之状,由于线条中间微曲,给人以方折刚劲之态。 分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将上一次的内容复习一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