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27171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课件(18张)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32210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中华民族,18张,课件,精神,伟大
  • cover
(课件网)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诵读,谈感受: 《书院》 【宋】刘过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为了晚上不让自己打瞌睡,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 读书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 爱国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都要求自己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书圣”。 勤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胤这个人 ,学习很努力,知识渊博。他家里很穷经常没有灯油,夏天用布袋装数十个萤火虫来照明看书,白天看完晚上还接着看。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社会上流传说李白在山里读书时,还没有学成就弃学而去。他路过一条小溪,遇到一个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白问老婆婆这是干什么,老婆婆说:“想做针。”李白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爱国古诗名句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