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3557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件(22张)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482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10课,游褒禅山记
  • cover
(课件网)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 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 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作者简介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 庐冢zhǒng 谬miù 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 无物以相xiàng之 胜shēng道 慎shèn取 深父fǔ 读音 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1.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2.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记叙 议论 照应 1.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为下文作铺垫,下文主要记叙作者游览华山 洞的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课文分析 分析第一段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对比: (1)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分析第二段 作用: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3)“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到之深相比;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1.第三段可分为哪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分析第三段 志(意志、志向) 物(外物) 力(体力) 成功 主观 客观 2.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要有志 结论 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向后人提出什么要求? 要深思而慎取 结论 分析第四段 山名(本名—别名) 洞名(前洞—后洞) 仆碑 后洞 记游 议论 音谬 怠出 深思慎取 有志、力、物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___和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和“_____”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慎取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 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 功的道理。 写作特色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 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 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 显易懂。 1.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第二段: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三段: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二段: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