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52415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专题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生态文明之美丽中国(共36张ppt)

日期:2024-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98222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2020年,ppt,36张,中国,美丽
  • cover
(课件网)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 生态文明之美丽中国 2020年5月21-22日“两会”召开。每年两会,“绿水青山”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两会上的“生态热度”,正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的生动缩影。生态文明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全面小康社会成色。“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由此更能理解,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一季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不容乐观。抓紧复工复产,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压力不小、担子很重。面对艰巨的任务、复杂的态势,要不要突破生态红线保GDP增长?困难再大,也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只有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才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一、农耕文明 1.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 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2.古代儒家、道家的环保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 ,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环境危机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强调儒家的天人合一,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儒家的“可持续”思想 孔子曾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我们知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道德要求的高度。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非常反对对山林的过度采伐和对鱼虾的滥捕滥杀,这体现了古人伟大而朴素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质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3)儒家思想把环保理念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儒家思想认为如果统治者不能有效的实行环保则“不可以为天下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里面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