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影片中你看到哪些过年的习俗 春节起源于: 西周 定型于: 西汉 直到1913年7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实施。故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春节是1914年元月26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外,壮、满、布依、朝鲜等民族都和汉族一起春节。 纽约帝国大厦披上“中国红” 巴黎欢庆中国春节 伦敦欢庆中国春节 “过年挺没意思的,就是看春节晚会,放放鞭炮,和家人朋友吃吃饭。” 。 “过年吃的平时都能吃到,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天天见面。” “和五一、十一区别不大”,而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休息几天。 (1)为什么现在许多人觉得如今的“年味”越过越“淡”了 (2)“年味”的变“淡”实质上反映了什么 (3)从“春运”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示 春节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感情,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春节凝聚的这种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几千年来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不远万里也要回家过年的做法不仅是“游子怀回归之心”,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蓝 青 绿 黄 赤 橙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五月五日》 梅尧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秦 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