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 1、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同时也禁止民谣“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 A.抑制民间手工生产 B.维护专权统治权威 C.确保外贸商品质量 D.保证政府利益垄断 2、“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3、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 4、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 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④中国古代经济曾颇具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在中国古代,官府新招来的工匠都需要进行训练,由官府指派技术高超的艺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技术培训方式趋于完善,出现“技工学校”。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技术的培养与传承 B.强化了技术推广和普及 C.注重产品的质量保证 D.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 8、唐朝铁的年产量达一千多万斤,而宋朝铁的年产量是唐朝时的三倍。明朝时,铁的年产量竟高达九千万斤以上,且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B.宋明两朝战争频繁 C.封建经济持续发展 D.官营冶铁效果显著 9、电视剧《大河儿女》围绕河南省烧窑高手贺焰生和叶鼎三之间的“斗瓷”故事而展开。从历史和地域传承来看,贺焰生和叶鼎三的工艺源自于 A. 定窑 B. 钧窑 C. 龙泉窑 D. 耀州窑 10、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 A.强调社会地位差别 B.纺织技术提升较慢 C.市民阶层需求不高 D.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11、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而到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战国长期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各国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C.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D.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1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二、非选择题: 1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