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720

第17课《马说》教学资料(七年级下)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10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马说,教学,资料,七年级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七 马 说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唐宋散文八大家”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然而他们之中走在最前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韩愈。他在唐朝中期掀起的这场古文运动,改变了当时浮艳纤巧、空虚贫乏的文风。倡导人们学习先秦两汉散文,自由书写自己的真性情。他的《杂说》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作者在仕途上经历无数坎坷之后,深感伯乐之于人才的重要。所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发表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摧残埋没人才的愤慨。文章以自由的散句发表自己的议论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短小精悍,鞭辟入里,成为千百年来人才论的杰出代表作。 在作者生活的时代里,如果没人发现和举荐,人才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才受到不公的待遇,受到排挤诽谤。韩愈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所以他对此比别人有更深的感悟。但那个年代毕竟不是可以大鸣大放的年代,所以作者只能运用比喻的写法,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了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那匹遭遇苦难的千里马在遇到伯乐之后表现了无限的欢乐。作者大概认为这种美好的结局很难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里,于是他通篇所写的是千里马所遭受的不平的待遇,表达极强烈的愤慨之情。文章分三个段落进行论述。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千里马不被重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现状。用残酷的现实说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千里马在不被重用的情况下,如何境况悲惨,作者在第二段又列举了生活中千里马沦落于奴隶人之手所遭受的不平待遇。对马来说能否得到善遇要看怎样喂养它。千里马不被人知,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喂养。于是,普通的马都能吃饱,千里马却不能。普通马在得到正常喂养的情况下,能发挥它的作用,千里马却不能。这正是作为千里马的悲哀。 第三段作者在前面的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运用排比句式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如此不懂马,还感慨“天下无马”。统治者之举多么让人愤慨啊!到此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目了然。没有仕途上所遭受的一系列坎坷,怎能体会到这一切呢?所以,作者表面说“马”,实际说“人才”。这种写法表现出巧妙的写作艺术,又弥补了那个时代无法直言又不能不直言的不足。 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而这篇《马说》就典型地实践了他的这一理论。在生活中有感而发,就直言其事,发出“不平之鸣”。不必顾及辞藻及文体形式,只有这种发乎性情的写作才能真正直抒胸臆。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跟正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 这几个句子各有各的作用: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全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通过“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遭受那么多不平的待遇来说明伯乐的重要。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3.体会借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