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97091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课时)课件(28张PPT+28张PPT)+素材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219224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PPT+28,28张,课件,2课时,上尉
    (课件网) 语文统编版 九年级上 第1课时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法国作家雨果先生就《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的问题,给编辑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简洁至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认为可以发表,也回了一封信,大家猜猜,他回的是什么? 对,是感叹号! 看来雨果先生写信是很讲究简洁的,那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看看这封信又写了什么? 新知导入 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生于军官家庭。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了人民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教会和专制。 作者简介 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了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等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生活之艰难。《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作者简介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洗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创作背景 北京海淀区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长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知识链接 圆明园 赞誉(yù) 恍若(huǎng) 绸缎(chóu duàn) 惊骇(hài) 瞥见(piē) 剪影(jiǎn) 琉璃(liú lí) 掠夺(lüè) 赃物(zāng) 制裁(cái) 学习字词 预习思考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理解词义 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感受文章语言的风格,思考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如何理解这种立场? 点拨指导: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自主探究 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点拨指导:正直、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站在了全人类的角度上,体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洁、公正的品格。 自主探究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