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97779

11《醉翁亭记》(2课时)课件(34张PPT+27张PPT)+素材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48549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醉翁亭记,2课时,课件,34张,PPT+27,PPT
    (课件网) 语文统编版 九年级上 第1课时 11.醉翁亭记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写作思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美好理想。 学习目标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情节结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 本文作者 ????? ,他是 ??时著名的? ?? ?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 欧阳修 北宋 政治 文学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回顾练习 品味第二段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山中景物的? 这样的景物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一日之景:朝、暮 四时之景:春、夏、秋、冬 山间景 乐亦无穷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第2段可分几层?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2段可分为三层。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先分后总。 分析讨论 第2段和第1段有什么关系? 第2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品味第三段 说说这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图画?核心又是什么? 这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四幅图画。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核心是太守醉。 分析讨论 文章呈现了怎样的民风呢? ①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 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②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而是说无论是酒还是鱼,都是就地取材。意在夸耀物资富足,野餐的简朴。 分析讨论 ③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高雅,没有管弦助兴,大家推杯换盏,这种野趣,也是朱门高第得不到的欢乐。 ④作者以简笔勾勒出了“醉翁”自画像(颓然乎其间者),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总之,这里的民风淳朴,一派祥和。 分析讨论 滁人的游乐与上段有何联系? 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分析讨论 品味第四段 众宾客、太守为何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作者为什么要写禽鸟和宾客之乐? 作者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分析讨论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乐其乐”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因此“太守之乐其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分析讨论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课文探究 文章散中有神,散而不乱,说说作者是怎样用“乐”贯穿全文的? 写山水,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太守“宴酬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显示了“禽鸟之乐”,更是为表现太守“游而乐”。 分析讨论 如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醉”和“乐”是相互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与民同乐。 分析讨论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作者为何在结尾处才交代出太守就是自己?这样写有何好处? 照应“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这样既突出太守作为一方父母,与民同乐的形象,又步步设疑,吸引读者不断追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