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399945

专题05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020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热点专题复习课件(必修二)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9448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题,命题,必修,课件,复习,热点
  • cover
(课件网) 专题05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五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考纲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从赫鲁晓夫到时戈尔巴乔夫改革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各国不断采取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来适应这一变化。 20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调整的时期。20世纪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 为渡过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直接进行大规模的调节和干预;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的出现等。十月革命后,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在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最终解体。 【单元综述】 第1讲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应急措施: 过渡途径: 体制建设: 试图突破: 社会主义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1讲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目的: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政党: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质: 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 目的: 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政党: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评价 积极: 消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①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不满,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策危机。 实质: 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1讲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 实施: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