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11538

24《唐诗三首》(3课时课件:101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87465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素材,检测,同步,导学案,教案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卖炭翁》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三首古诗。 新课导入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目标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写作背景 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háo yú yè shù qún yìng yè Yù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跑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正在吃奶的孙子 改嫁 离开 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译读感知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2.齐读译文: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