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结合所学)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 (1)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2)国内形势: ①政治 ———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④思想———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根源) 反封建思想的产生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要求。 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禁锢,同样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 (1527-1602)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 (1610-1695) (1613-1682) (1619-1692) 温陵居士 梨洲先生 亭林先生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内容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 贽 (明代晚期) 1、生平及代表作 李贽(1527-1602),明代后期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号卓吾,曾公开以“异端”自命。26岁中举,以后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万历八年(1580)辞官,依靠朋友接济先后寓居湖北黄安、麻城和直隶通州等地,专心从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在狱中自刎而死。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时代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新兴市民阶层壮大(阶级);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成为一潭死水。程朱理学的僵化,文化专制禁锢士人思想。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 的伪善。李贽的生活经历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性格特征。 2、李贽的代表作: 《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材料一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2、思想著作 (1)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否定程朱理学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材料三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四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关者也。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事物的常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答邓石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2、思想著作 (2)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肯定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材料五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焚书》 材料六 “有好女子便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