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35113

2.故都的秋 (公开课) 课件(21张PPT)+论文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1140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故都,开课,课件,21张,PPT,论文
    (课件网)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赞美秋天的诗句 不一样的秋天 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一样的秋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来感受他心中的秋景。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郁达夫其人及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解题 思考:“故都”指什么地方?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 “故都的秋”呢? 整体感知: 立足全文,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段落,读一下。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给你的感觉如何?。 重点诵读、品析第三段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生活的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作者却没有写这些。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喜欢的秋景有什么特殊之处? 作者的欣赏趣味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发现自己特别 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大地默默无闻,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他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 文化触觉敏感的人往往能够发现一片自然风景背后深沉的文化意味,从而完成审美的超越. 情景交融 作者笔下的秋景的特殊之处: 缘于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质上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思的自然融合,情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称之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探析作者审美倾向的原因: 郁达夫为什么会喜欢这种生命衰败的颓唐色彩?为什么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1、个人原因、时代背景 2、 审美倾向的形成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背 景 审美倾向的形成 郁达夫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有浓厚的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 思考:文中是否透露出这种审美倾向的由来呢? 学生自主探析 根据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任选其中一种秋景,试着体会一下作者的审美情趣。 深化理解 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种直面衰败的感觉,告诉人们再美丽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这样,故都的秋景就有了对生命周期的深邃思考。 审美体验: 美学意义上的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 孙绍振 郁达夫从故都秋景中看到“悲凉”,正是因为他眼中带着历史沧桑的“深邃情致”与衰败之美 的“生命感觉”。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全文之“神”) 课后作业: 阅读郁达夫的作品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郁达夫作品的研究专著: 《是颓废还是辉煌(郁达夫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共2册)》(作者:刘茂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