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电场 第七节 了解电容器 一、识别电容器 电容器:电容器是用来储存电荷的装置。 各种各样的电容器 莱顿瓶”是最早出现的电容器. 1、定义:任何两个相互靠近、彼此绝缘的导体都可以组成电容器。 这两个导体称为电容器的电极。 两个导体中间夹的绝缘物质称为电介质. 两块相互平行且绝缘放置的金属板就可以形成一个最简单的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 2、电路元件符号: 固定电容器 可变电容器 二、电容器的充放电 观察实验: 1、充电过程 L C ε K 现象:G表右偏后复位 2、放电过程 现象:G表左偏后复位 C L K 充电过程里,电容器相当于用电器,电流逆时针流动。 放电过程里,电容器相当于电源,电流顺时针流动。 1、电容器的充电: 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板带正电 每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 Q 电源能量转到电容器作为电场能储存起来 C ε K 2、电容器的放电: 使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中和的过程. 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 K 三、电容器的电容 1、电容器所带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电容器的电容。符号C。 2、电容的定义式: (比值定义法) Q ———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绝对值, U ———表示电容器两板的电势差(即电压). 3、电容C的物理意义: 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电容器的电容C与Q、U无关,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 4、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1V时,所需要的电荷量。 5、单位:国际单位制:法拉———法(F) 1 F = 1 C/V 常用单位:微法(μF);皮法(pF) ;纳法(nF) 1F=106μF=109nF=1012pF 例:某一电容器,当所带电量为4×10-6C,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20v,求: 1)电容器的电容. 2)当所带电量减半时,电容器的电容为多少?电压为多少? 3)如果电容器不带电,电容为多少? 解:1) 2)仍是2×10-7 F,电压为10V 3)仍是2×10-7 F. 练习、电容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对电容器认识正确的是:【 】 A、任何两个靠得很近的导体都构成了电容器 B、电容器是储存电荷和电能的仪器,只有带电的容器才能称为电容器 C、电容器的带电量为0时,电容器的电容也为0. D、电容器的带电量为2C,说明每个极板的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为2C D 四、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 1、猜想: 可能与极板间的正对面积有关 可能与极板间的距离有关 可能与放入极板间的电介质有关 2、控制变量法探究电容与正对面积和板间距离的关系 3、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跟相对介电常数εr 成正比,跟极板正对面积成正比,与极板间的距离成反比。 4、不同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相对介电常数不同 真空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空气的的相对介电常数近似为1,其他的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都大于1。 课堂小结: 定义式:C= 或 C= Q ΔQ U ΔU εr S 4πkd 决定式:C= 任何两个相互靠近、彼此绝缘的导体都可以组成电容器。 充电过程里,电容器相当于用电器; 放电过程里,电容器相当于电源。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板带正电,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板带负电。 每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 Q 电容 课后作业: 全优课堂:P103,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