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源和电流》教学设计 一、概述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的电荷、库伦定理、电场以及电容等相关知识后,对电荷的产、电场的形成及其变化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此刻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电流,是符合学生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本节首先向学生呈述了电流的形成过程,向同学们介绍了伏打和伽伐尼对发现电流所作的贡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电流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判断电流的方向。并引出了电源和电动势的定义,和单位。最后想同学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电流和电源装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 ②了解电流的微观机理及其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③了解电源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④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常见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电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概念、导线中的电流和方向等方面的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三、重点、难点 1、理解电流的产生及电源的形成过程。 2、判断电流的方向。 3、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四、学习者特点分析 1、学生为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已有一定的物理素养。 2、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对物理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3、学生思维敏捷,动手性强。 五、教学策略 1、通过介绍电流的发现过程,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神秘的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的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七、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荷的装置。两个彼此绝缘而有互相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组成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的相关知识。电容器的电容 单位:法拉。1μF=10-6F 1pF=10-12F二、【引入新课】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18世纪末,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发现,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对这个现象,伽伐尼的观点:这是一种“动物电”现象,金属只是起了导电的作用。伏打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保持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三、【讲授新课】老师提问:怎样才能产生电流?产生电流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呢?老师给出答案:(电荷的定向移动) (①自由电荷②导体两端有电压) 说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中的正、负离子,都是自由电荷,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电源,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上的电压。一、电流1、自由电荷:⑴指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一切导体中都有自由电荷。⑵自由电荷包括:金属中的自由电子,酸、碱、盐中的正、负离子。2、电流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3、形成电流的条件:⑴有自由电荷;⑵把导体接到电源两极上,导体两端有电压,这时导体中也有了电场。4、电源:能使导体两端有电压的设备。例: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5、电源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的电流。二、电流的方向1、导体中的电流可以是正电荷的定向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