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概况 教材版本及章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 课型:实验探究课 内容:《电磁铁》 年级:五年级 授课人: 学校: 审核人: 学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再认识电磁铁。对电磁铁的探究,将极大的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做对比实验(控制无关因素和关键因素)的能力。课文是分四部分展开的。第一部分:制作电磁铁。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制作电磁铁的材料:电池、导线、铁钉。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相信学生看图后会制作出来。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切断电流后会怎样呢?以此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进行对比。第二部分: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研究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前充分讨论,做出合理的假设,然后利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来完成探究任务。“动手之前先动脑”,对于实验的设计,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修改、完善,这样,在实验时才会更容易成功。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两年多的探究方法的培训,小组同学共同设计这种对比实验是可以完成的。第三部分: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科学来源于生活,但最终又回归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基本性质(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科学探究:学会自主制作电磁铁。了解控制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法,能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发现影响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科学态度:乐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难点 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教学重点 会根据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启发法学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具 导线、带电池的电池盒、铁钉、大头针、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方法策略 设计意图 时间 备注 回顾旧知导入 回顾磁铁的性质,明确磁铁具有磁性。 师生互动,谈话交流。 学生回顾磁铁的相关性质,为比较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异同点的教学奠定基础。 3分钟 制作电磁铁,认识其基本性质 提问:这个铁钉有磁性吗?出示装置,演示通电导线绕铁钉,成为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播放电磁铁制作视频。介绍电磁铁的构造。小组合作制作电磁铁。5.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电磁铁基本性质: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后教师出示电磁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探索欲望。小视频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到如何制作电磁铁,为后续的制作和探究电磁铁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7分钟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谈话:通电后电磁铁有磁性了,那磁性强弱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分析后罗列可能影响的因素。方法的渗透:控制单一变量法。小组合作设计实验。5小组合作验证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是否真的会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6.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小结实验结果。 引导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析总结 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并且培养学生注重科学证据的收集与整理,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本环节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是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从而分析出结果,是手脑结合的过程。 17分钟 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交流讲解观看视频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应用于生活,维持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 6分钟 小结 1,电磁铁的制作2. 控制变量法的渗透。3.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4. 应用。 师生谈话交流 强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4分钟 板书设计 电磁铁 构造:线圈+铁芯 电流大小 磁性强弱 线圈匝数 应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