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80837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共51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90640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法治,政治,高中,PPT,51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商鞅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 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商鞅变法,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韩非子把“奉法”作为治乱兴亡的关键,指出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侯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都在申明一点,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有赖于法治赋能;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1.法律的本质与职能 分析以下文字,说明其含义。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商鞅《商君书》 总结: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 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典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法典为《唐律疏议》。 《左传》记“(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即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将以往秘藏于官府的刑书铸在了鼎上并公之于众,以此为郑国的“常法”,史称“铸刑鼎”或“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赵鞅(?-前476年)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建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编“刑书”,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前545年—前501年)将子产所铸《刑书》自行修改刻于竹简,故称竹刑。邓析死后,竹刑始为正式法典。原文已失传。《左传》曾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法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战国时魏国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制定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