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487318

统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2次 大小:12328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七年级,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4.汉字通假。①“颠”同“癫”,疯。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 ⑴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⑶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