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0复学衔接筑基系列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01 衣食住、习俗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02 交通:海陆空 通信:邮电业的发展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03 报刊业、广播影视、互联网 大众传播媒价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服饰变迁 1840~1949 列宁装中山装 连衣裙绿军装 代表 长袍马褂 旗袍西装 中山装 略 1949~1978 LOREM 1978~ 政治色彩浓厚 单调、呆板 特点 土洋并存 中西合壁 时尚、个性 多元化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外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内因 政治:政治运动、政府政策的影响。 经济:经济的发展 思想:近现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2)原因 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发展; 总体呈现西化趋势但始终保留民族特色; 沿海与内陆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特点 特点 原因 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主要史实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现代 ①海:轮船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②陆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③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 1、交通工具的进步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慢→快 种类:平面→立体 特点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通信工具的进步 主要史实 近代邮政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通信范围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 近代电信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后线路遍及18省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1882年:传入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近代国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外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内因: 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政治: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文化: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3、近代国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与信息的传递,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 加速了城 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电信欺诈,噪声等。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西人办报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