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07769

24 河中石兽 一课一练测试卷 (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11385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石,一课,一练,试卷,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24 河中石兽 (测试时间:15 分钟) (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àn) 是非木杮.(fèi) 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chāo) 曳.铁钯(yè)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chǐ) 湮.于沙上(yān) 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下列语句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胀携之去? C.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癫乎?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一寺临.河干 临:靠近。 湮.于沙上 湮:埋没。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 啮:冲刷。 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 据理臆.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4.(独家原创试题)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 里外找到了石兽。] 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 5.(独家原创试题)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河中石兽》一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一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课文的寓意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二、填空题 阅读课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 应 ,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做出的判断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 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 ,字 , 代文学家,其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于主持《 》的编纂,以及 《 》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 《 》和 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阅.十余岁( ) 竟.不可得( ) 如是再啮.(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