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首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切入。通过认识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三位科学家提出的三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艰难曲折。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原子核的组成、性质以及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探讨。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最新认识成果,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沪科版《拓展型课程》中,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认识原子结构,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初中化学课本已经简单介绍过原子结构和元素等概念。本节课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主要是在原子核内部,以及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所以本节内容不仅承接了学生初中阶段所学,还为学生后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具有深入学习原子结构的知识储备。但本节课的概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分析讨论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就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建立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原子的构成,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等量关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4、通过分析讨论氕、氘、氚原子结构的异同,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等概念。 5、通过了解同位素的广泛应用,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核素、同位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判断。 六、教学资源和媒体: 1、Seewo EasiNote File (.enbx)演示文稿 2、希沃Seewo交互式智能平板 七、教学流程: ( 活动四:以氕、氘、氚原子的内部结构为例,归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视频导入: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短片。 活动一: 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 。 活动二: 解释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归纳 原子的构 成。 成 。 活动三: 分析数据,总结 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活动五: 列举同位素的应用,加深认识 ,学以致用。 活动六:课堂小结。 ) 八、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及意图 【新课引入】: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短片。 提问:原子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原子内部究竟有什么样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结构 观看视频 引发疑问 利用希沃白板5软件的视频播放功能,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为国家的科技强大感到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两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一:回顾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 请学生课前预习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派出三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为大家依次讲解介绍: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 核式模型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卢瑟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