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75348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40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
  • cover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83字,4句话。1句为起,2.3句顺承而下,4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 【学情分析】 本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文言文教读课文,要在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还要反复诵读,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增强文言语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之美,体会建立在共同爱好、相互了解基础上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知音”导入。 ?????1.借助课前预习一,从“知音”一词入手,导入新课。 ?????2.读好课题。理解“鼓”的意思,知道古今异义的现象。 二、初解“知音”。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好语气词“哉乎”“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4.读懂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在小组里说说课文大意。课堂检测,相机解决关键字词:方、志、绝、复、足。 三、研读“知音”。 1.教师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研读。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4.教师小结: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所感所想,钟子期都能迅速地听懂并大加赞叹,这仅仅是一般的朋友吗?不,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深悟“知音”。 1.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深悟“知音”: ①联系上下文想象:钟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 ②联系上下文思考:“破”“绝”“终身不复”这些词语表现了伯牙怎样的心情? 教师小结: 美妙的琴声无人欣赏,痛苦煎熬着伯牙,最后他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既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魅力,又体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 五、回味“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阅读P104拓展资料,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如人物的对话、神态、心理等),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附课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