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81145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3256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教案,2课时
  • cover
第五单元整体学习 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2.了解议论文提出论点的多种方法,把握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学习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4.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生动的语言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 《怀疑与学问》2课时 《谈创造性思维》1课时 《创造宣言》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求知”,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速读细读”,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分析理解文章论述的中心,然后抓住文章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特点,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好处,从而会分析简单的课外的议论文。 2.授课技巧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对文中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怀疑与学问》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谈创造性思维》语言较浅显,宜先速读,了解文章梗概,再细读,分析理解本文论述的中心,然后抓住本文紧扣中心逐层论述的特点,分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好处。《创造宣言》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问题导入):请同学列举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2.交流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3.知识链接 驳论文相关常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方式:一驳论点,二驳论据,三驳论证。 4.积累字词 (1)注音 玄虚xuán   省悟xǐnɡ   渺茫miǎo 脊梁jǐ 诓骗kuānɡ 污蔑miè 搽chá (2)解释词语 ①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②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③诓骗:说谎话骗人。 ④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一)整体感知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