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5930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4次 大小:112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 cover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科目:语文 年级: 主备: 使用人: 审批: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1.结合课下注释,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是: 2.对本文中出现的难以识记或理解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同位互相检查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4.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背诵两篇短文。 二、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三、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四、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3 分)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体上 _____,行为上要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