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03453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4320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7课,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教案
  • cover
部编版8年级上学期历史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将《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该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搜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掌握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签订。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康有为1899年写下的诗句: 教师分析:诗句体现了作者的心情———悲伤、痛苦。 教师设问:康有为途经日本马关时,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生回答: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一步步扩大侵略权益。投影《时局图》及《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教师强调: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教师过渡: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多媒体展示“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教师: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教师:阅读教材P32“材料研读”,回答: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扶清灭洋)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义和团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但从揭帖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且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教师: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1)进步性: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2)局限性:“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教师: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 学生: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二、抗击八国联军 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教师: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