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04732

统编版语文七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后六章)导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7次 大小:12014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11课,〈论语〉十二章,六章,导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2)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以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把握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曲肱( ) 笃志( ) 好之者( ) 逝者如斯夫( )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乐亦在其中矣: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博学而笃志: 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学而不思则罔 曲肱而枕之 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 乐在其中矣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二、自主学习 课文后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  答: . 三、提高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 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答: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