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44698

10《岳阳楼记》(3课时课件:76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5次 大小:722817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素材,检测,同步,导学案,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2.学习文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理清文章脉络,由叙事进入写景进而抒情,最后引发议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优美文字,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时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一纸文章天下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气势。(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背景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关于文体。 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三、诵读指导 (一)要读得准确 ●读准字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淫雨霏霏(yín)(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zhǐ)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要读得顺畅 ●读对节奏。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