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6027

高中地理学法指导

日期:2024-05-17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993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地理,学法,指导
  • cover
【地理学法指导】如何快速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 进入二轮复习后,经过几次模拟考和套卷练习,学生们逐渐开始忧心于自己的主观题得分率不高又难以提高的问题。今天,一个平时就不错的学生跑来,问了几道选择题后,才忧心忡忡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不知为何,自己主观题的成绩老是提不高,心里又急,又没办法”。其实自己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选择题不会,至少理论上还可以有25%的答对率,但主观题不会,或是答题的思路错了,则可能写满一页,也只得个0分。于是,将今天与这个学生的谈话思考整理了一番,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写下这篇文字,一来整理自己的思路,二来就教于各位老师、学人。 我的观察,学生主观题答不好,主要毛病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学了多年的地理,经历了高三一年的综合复习,仍没能建构起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目前新课程强调淡出学科知识体系,是否更使师生迷惘?――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可能有失偏颇),因而答题毫无章法可言,所以就有一些“想到什么写什么”的做法,最后洋洋洒洒一大篇,可怜的是最终得分还是“0”! 第二,平时的主观题训练,缺少反思或根本不懂反思(即对别人提供的参考答案,尤其是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没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答,其答案组织的思路是什么?) 所以,在主观题训练时,首先要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地理学观点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中学地理知识体系。如自然地理,最基本的观点为:其一,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各构成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它由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或地质地貌)、土壤、生物(中学中似乎多强调植被,仅在分析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的大牧场放牧业时,才强调无大型食肉动物这一特征)、水文等构成。其二,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背景因素,任何人类活动,必然受这个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理环境背景因素的能动性改造更趋强大。因而,自然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巨系统。 明确这点,我们就可以归结一些基本的答题思路,略举一例,以作说明: 1、但凡问及“成因”“原因”类的问题,基本可以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和人文原因(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方面作答。 例:A地(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思维过程: ①自然原因: a.地理位置:纬度高(气温较低,且低温期长),离海近(水汽多)…〔因为地理位置决定很多东西,尤其对气候影响巨大,这里不展开,有兴趣的可自行拓展,深入思考〕。 b.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多),光热不足(蒸发弱)→其结果是: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易积水成涝、成泽; c.地形――平原,地势低洼、平坦(存在排水不畅,积水较多的问题); d土壤、植被――(两者是气候、地形和河流的产物,对此问题可略过分析); e.水文(河流)――三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汇合处(洪水泛滥,加剧积水成泽) ②人文原因:从历史角度考虑,可强调其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早期开垦困难,开发较迟,地表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为开发越早,地表环境的改变会越大。 在以上思维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取重舍轻”的工作,将最主要的要素提取出来,用精简的文字,组织文字如下(注意形成良好答题规范,列点作答): 答:①纬度位置较高的温带地区,低温期长,蒸发较弱;且为较近海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这点主要论述气候) ②平原地形,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这点主要论述地形) ③地处三江交汇处,洪水期河水泛滥频繁,进一步加剧积水的严重性;(这点主要论述水文) (以上三点主要论述自然原因) ④历史上开发较晚,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这点主要论述人文原因) 以下提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