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每个学生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实验活动。 第一部分: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选择两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倒掉一半,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 第二部分: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把生态瓶里水草的数量增加一倍,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把另一个生态瓶里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学情分析 这一课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研究,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理解,但还缺乏实际的感受。比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等。学生做生态瓶的积极性很高,在积极的情绪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评价任务 1.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研究改变生态瓶中的条件产生的影响。 2.坚持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小鱼若干、水草若干(原则:每个小组3-5条小鱼,3-5株水草)、漏网。 为全班准备:一个盛有全班所需小鱼的桶,一个盛有全班所需水草的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你们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学生展示生态瓶。 3.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比较好? 4.学生比较交流。 5.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么样呢?可以改变哪些条件? 6.学生可能回答:改变生态瓶里的水量;改变生态瓶里的动物数量;改变生态瓶里的植物数量等。 7.引导:改变生态瓶里的水其实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改变动植物数量其实是改变生物数量。 8.我们来设计两个实验来看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吧!一是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二是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请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明白可以通过改变非生物环境和生物数量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交流方法,分组实验 1.教师提出探究任务:我们怎么来做这两个实验? 2.学生分别交流两个实验的方法。 3.学生分组亲自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严格控制条件进行活动,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三、表达交流,获得结论 1.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3.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做如下提问: (1)瓶里的水减少后对植物有没有影响? (2)动物增加了会怎么样? (3)是不是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呢? (4)如果生态瓶里的小鱼增加两倍会出现什么情况?增加四倍呢? 4.学生交流为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