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75394

15白杨礼赞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45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白杨,礼赞,教案,格式,反思
  • cover
15 白杨礼赞 课题 白杨礼赞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厘清文章脉络, 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 理解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 学习象征手法, 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 3. 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感受托物言志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发扬中华民族朴质、 坚强、 力 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理解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 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 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和这首歌曲在表现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 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通过感心动 耳的歌曲引 出文题。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茅盾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茅盾的简介。 茅盾(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作家、 社会活动家。 1916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1 年与郑振铎、 王统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并主编《 小说月报》。 1926 年春去广州,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8 年夏离开上海到日本。 1930 年回国, 参加左联, 并担任领导工作。 茅盾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结构形式, 在散文中善于使用托物言情的写作手法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子夜》《 腐蚀》《 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 春蚕》《 秋收》, 散文《 雷雨前》《 黄昏》《 白杨礼赞》《 风景谈》, 等等。 有《 茅盾全集》行世。 简要了解茅 盾及其作品。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 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卷网-1986 年版) 。 有改动。 本文写于1941 年。 在此之前, 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段时期, 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 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 团结抗战的情形, 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 深受鼓舞, 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介绍写作背 景,帮助学生 理 解 课 文 内容。 字词归纳 1. PPT 展示, 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开垦(kěn) 主宰(zǎi) 丫枝(yā) 傲然(ào) 倦怠(juàn)恹恹(yān) 晕圈(yùn) 婆娑(suō) 倔强(jué) 虬枝(qiú)秀颀(qí) 楠木(nán)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①倦怠: 疲乏困倦。 ②恹恹: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③晕圈: 发光体周围的模糊光圈。 ④婆娑: 枝叶扶疏, 形容姿态优美。 ⑤虬枝: 盘曲的树枝。 ⑥秀颀: 美而高。 颀, 修长。 ⑦刹那: 极短的时间; 瞬间。 ⑧妙手偶得: 语出陆游《 文章》: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 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⑨无边无垠: 没有边际; 无限广阔。 ⑩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 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 滋, 生长。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 争取先进。 ?旁逸斜出: 指(树枝) 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 比喻意志坚强, 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屈服、 不退缩。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 冲杀突击。 2. 针对重难字词, 进行适当讲解。 例: “晕”是多音字, 意为“昏迷”时读“yūn” , 如晕倒、 晕厥; 意为“头脑发昏, 周围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