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第二课 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约公元 前1600年 公元 前1046年 约公元 前2070年 公元 前221年 公元 前770年 公元 前476年 夏 商 周 西周 东周 春 秋 战 国 秦 问1:为何从西周“变”成东周? 你知道“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吗?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幽王被杀。公元前770年,周幽王之子宜(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愈演愈烈,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篇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2.春秋五霸中,谁最先称霸?为什么他能首先称霸? 1.如果你是春秋五霸之一你认为要想最先称霸必需具备哪些因素? 从个人因素看,齐桓公不计前嫌,善于用人;虚怀若谷,善于吸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资料1:齐桓公即位前与其兄公子纠争夺君位。纠的部下管仲曾领兵拦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带钩。齐桓公即位后誓报一箭之仇,但他的臣下极力推荐管仲,说齐国要称霸,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并尊称其为“仲父”。 资料2:司马迁曾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自然条件: 善于用人: 实力雄厚: 手段高明: 背山靠海,资源丰富。 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归纳: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 齐桓公是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说一说: 与这段历史有关的 成语典故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为争取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退避三舍 楚庄王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 一鸣惊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战国篇 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商鞅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李悝、吴起等人的变法理论和实践,但魏王并不重用他,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发奋图强,于是他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号商君,所以又称商鞅。 时间:前356年 地点:秦国 主要内容: 1、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3、按军功授爵赏田,废除贵族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势力最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 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说说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为了取信于民,在颁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市场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并宣布:谁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锭金子。百姓开始觉得奇怪,没有人尝试。商鞅又把赏钱提到五十锭金子。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赏。从此,人们开始相信商鞅说话算数。新法颁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定能实行。 立杆取信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 铁制农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